奇襲珍珠港和其後發展:

 

1*_1FXPHaCXiMUjVFyFwefXw.jpg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美軍的70餘艘艦艇當時毫無戒備,,日本機隊在兩波攻擊中以戰艦為首要目標。第一波攻擊結束後,美軍的四艘戰艦被炸沉,另外四艘遭到嚴重毀損。日本這次偷襲看似成功,美國海軍艦隊看似失去活動力,沒辦法發動主動攻勢。

 

 

 

後來的情況顯示,偷襲的成果並沒有達到想像中的大,被炸沉的戰艦本來就不是日本新式戰艦的對手,而且速度太慢,在實戰中無法達成護衛航艦的功用。這次被偷襲中,美國因為損失了主要的戰艦,被迫立刻改採以航艦為中心的作戰,這一個轉變從長遠來看,對美國海軍的戰鬥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由於日方在情報上的失誤,因此偷襲當日,珍珠港內一艘美軍的航空母艦都不在,擔任中途島攻擊機隊的淵田美津雄,還在持續攻擊行動時就意識到這點,因此不斷要求固執己見的總指揮南雲忠一發動第三次攻擊,擔任飛行員的淵田自然早己明瞭空中力量是戰爭的主要關鍵,他認識到航空母艦將是海軍的主要力量骨幹,因此如果沒有摧毀航空母艦,等於作戰失敗。由於南雲當時還是認為戰艦才是主力,有摧毀戰艦即達成主要目標,沒有必要繼續追擊而冒著被美軍反擊的風險。事實上,勇往號當時就在夏威夷附近巡邏,險些被發現。假使這幾艘航艦也停泊在港內,勢必也會被列為首要目標而被轟炸,美軍航艦戰力完好無缺是日本這次偷襲最大的遺憾。

 

 

 

由於未下令實施當日的第三波攻擊,使珍珠港內的港灣設施,重要的機械加工廠和油庫設施仍完好無缺,假使這些設施當時也被摧毀,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就必須被迫從加州的港口執行作戰,會讓日本爭取到戰爭時間去佔領和發展東南亞,可惜這個重要的次要目標也沒有達成。對日本來說,這次偷襲並沒有達到給美軍的致命一擊的戰略目標。

 

 

 

但更嚴重的是日本低估了偷襲珍珠港對美國政府和民心產生的巨大影響,大多數的美國人感到十分震驚,然後是極度憤怒,當時政治圈還在討論如何弭平美日間的分歧,珍珠港遇襲之後,這些問題立刻煙消雲散。日本完全不瞭解美國人的道德水準和民族精神,因此美國人並沒有像日本所預估的,受到嚴重的民心士氣打擊和陷入畏戰的恐懼。相反地,美國人民上下對這件事極度憤怒,對日本的偷襲行動怒不可抑。在華盛頓,憤怒的愛國者砍倒了從日本引進的櫻花樹,在紐約,中央公園動物園內的奈良梅花鹿區遭到民眾持武器闖入,險些遭到全數屠殺。民主黨和共和黨撇棄成見,團結一致對外,美國海軍感到極度羞辱,決定要迅速展開復仇之戰。讓美國從上到下團結一致,這是比起珍珠港的軍事成果更為深遠而致命的影響。

 

 

 

珍珠港奇襲造成的最後一個重大的後果,就是政治勢力範圍問題,羅斯福始終不斷地對在歐洲戰場和德國作戰的英國提供大量援助,但當時白宮整體認為應該提高援助的層級,並且在亞洲遠東戰場上採取強硬路線。但是當時抱持孤立主義的美國大眾卻反對美國政府當時的政策路線。而日本的奇襲夏威夷,以及隨後德國對美國宣戰,立刻解決了當時白宮的難題。美國國會和人民被敵人的惡劣行徑所激怒,決定團結一致正式參戰,並不惜一切代價打贏這場戰爭。美國巨大的工業潛力立刻轉向為這個軍事目標所服務。美國這樣神速進入戰爭狀態的結果,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之後在回憶錄所說到,12月7日當天晚上睡覺時,他因為感到難題即將被解決,而感到一股難以言喻的安心感,睡了一頓難得的好覺。

 

 

 

對日本民眾來說,偷襲珍珠港的消息也同樣令人震驚。廣播裡突然宣布日本已經展開對美英的軍事攻擊時,大多數的民眾都嚇呆了,大家心裡想著「我們真的要和西方國家交戰嗎?」,而且和其他國家的民眾一樣,對世界局勢的變動感到難以理解,第一時間還難以相信這是真的。直到天皇莊嚴地宣讀紹書後,大多數人才相信自己的國家已經與美英進入戰爭狀態的事實。剛聽到消息時,人們還有些擔憂,「日本真的能和西方國家戰鬥嗎?」,而在得知帝國海軍成功奇襲珍珠港的消息後,人們信心大增,開始進入歡欣鼓舞的狀態,興奮地議論著這次作戰計畫的總司令,山本五十六上將。

 

 

 

帝國海軍甚至預言戰爭不到一個月就能結束,艦隊中的飛行員們爭先恐後地要搶到任務,深怕再多點時間,戰爭就結束了,而自己沒有及時參與這場光榮戰役,這些海軍的年輕軍士官壓根沒把美國巨大的工業潛力和堅韌的民族性格放在眼裡。當時在艦隊間對美軍的印象是「美國人是很軟弱膽小的,雖然國家很富有,但沒有戰爭的能力和勇氣」。當然較資深的士官和部分軍官對與美國交戰這件事是充滿憂慮和懷疑的,但是在勝利的氣氛下,這樣憂慮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大多數有疑慮的人選擇閉口不說。雖然山本上將本人也對速勝論感到懷疑就是,日本能否達到預定的戰爭目標,還有很多未知數。

 

 

 

1941年和1942年上半年,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艦艇數量雖然不如日本聯合艦隊,太平洋艦隊從上到下都積極尋求一戰,但美國海軍仍積極地想攻擊日本本土和聯合艦隊,而且美國擁有一個巨大的戰略優勢,早在1940年的威廉‧佛李德曼上校破譯了日本的外交密碼後,他們就能解讀日本的外交情報。不過,關鍵問題仍在於能否在正確的時間,地點及時地運用這些破譯的情報,珍珠港的奇襲其實早有情報部門提出建言,但被當時的高層認為這是無稽之談,因此釀成了悲劇,而之後的中途島戰役就是充分利用破譯情報的典範。

 

 

 

美國在戰略上採取兩個關鍵的方向,主導了中途島戰役的走向,一、誘使日本海軍進入利於美國進行反擊的戰略脆弱點,二、美國在情報資訊佔有絕對優勢,可以隱藏起任何埋伏部署的意圖,不讓日本獲得任何一點有利的資訊,日本的情報單位無法得知美國海軍究竟會派遣幾艘航艦前往中途島,也無法確知美軍的航艦特遣隊到底目前身在何處。實際交戰過程中,美軍的航艦群其實只在中途島的東北方而已,就在日本航艦的打擊範圍內,但日本卻對此一直所知,直到交戰到一半才確認美軍艦隊中有航艦的存在,也無法確認艦隊其規模多大。

 

 

 

另外還有一個心理層面的優勢,美國海軍指揮層級對作戰目標非常一致,從總司令尼米茲,到陣前換將的戰術史普魯斯恩斯(Ryanmond Spruance,16特遣艦隊),費勒奇爾(Fletcher,17特遣艦隊)都充滿果敢和決心,快速且果斷,充滿進攻心是美軍的極大優勢。而日本海軍指揮階層,從山本到南雲,從決策到實際戰術執行則被過度謹慎和猶疑不決所籠罩,從發想到兵棋推演,整個過程困在內部的各方內鬥文化中,導致戰略上出現反覆修改和沒有一致性的情況,缺乏快速的決斷力是日本海軍的一大劣勢,日本的太平洋海軍戰略早在這時候已經面臨失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ero Ho 的頭像
    Aero Ho

    Aero的軍事咖啡館

    Aero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