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日太平洋戰爭的起因:

1*PYW5y8SaIXucl4Hwn6OLPg.jpg

1942年的中途島戰役是美日在太平洋戰區最大規模的海上會戰,是整個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易手的轉捩點,該場戰役的基本戰術運用和作戰過程都有非常詳盡的記錄。比較少人討論的是從戰役佈局,戰鬥實行,戰後意涵的角度,來分析美日兩方陣營的戰略心理層面。

 

 

以日本的國力,是毫無征服美國本土的可能,這點是太平洋戰爭的大前提,而日本大本營也從一開始就認知到這個嚴酷的事實,因此其實日本在一開始是盡力陷入避免和美國交戰的絕境。太平洋戰爭的起因,對日本來說其實不在於太平洋,而是在於1937年以後在中國所獲得的領土,能夠得到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承認。

 

但是對美國來說,日本的領土擴張速度實在太快速,這幾年的勢態演變讓美國政府甚為震驚。數十年來,華盛頓始終將日本視為亞洲和平的最大威脅,而羅斯福對於日本在中國的戰爭卻束手無策,除非美國決定參戰,否則任何動作都將無濟於事。而參戰又是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派最為反對的事。此外,當時美國最為憂慮的對象還是該屬歐洲的德國,因此在亞洲參戰也不被列入考慮。

 

 

早在1938年,美英雙方就曾就亞洲局勢舉行過會談,英國也迫切希望,只要有可能,盡量避免在亞洲發生軍事衝突。但1941年7月,日本佔領了法屬印度支那(中南半島),企圖藉此對中國增加壓力,這個動作迫使西方國家必須採取一些行動杯葛日本,美國政府立即凍結了日本所有的海外資產,並有效切斷了日本所有的石油供應,之後英國和荷蘭這兩個海外輸出石油大國,也跟著終止供應日本石油,而西方國家供應的石油佔日本石油使用量的90%以上。

 

 

如果說哪個動作對於太平洋戰爭有決定性意義,就屬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多年來,日本不斷在中國南部推進,企圖征服全中國。但是如果缺乏現代戰爭中最重要的石油,國內工業和軍隊將無以為繼,整個國家機器很快就進入崩潰倒數,而以前所有的一切努力和企圖都將付諸流水。因為日本的工業必需品主要是仰賴國外進口,根據1941年的一次調查數據顯示,除非解除石油禁運,否則不到三年,日本那少量的石油儲備都將消耗殆盡,而駐紮在中國戰場的20個陸軍師也會被迫結束戰爭。因此能夠滿足所有需求的唯一出路,就是奪取東南亞的荷屬東印度油田。

 

但這將會讓日本的戰爭局面進入新一個層級,代表日本將要對歐洲國家宣戰,這時日本面臨著這樣的抉擇:要就是放棄中國戰場和其他地區的戰爭成果,但這可能導致日本國內主戰派發動政變和革命,或是必須奪取東南亞的油田,與歐洲國家或美國進入戰爭狀態。

 

 

此外,若與美國繼續無止盡的外交談判,也是毫無用處,因為這樣將會使日本的工業和軍事力量持續衰弱下去,最後因為難以承受美國的壓力而面臨瓦解。日本在中國面臨的危機,加上日本當時軍事首腦的思維方式,以及不願意接受「投降」的決心,日本對歐美主動發起戰爭是必然的事情。而當時美國和西方國家對他們實施禁運後的後果,並沒有深入地認識,認為因此可以用和平手段解決國家間的衝突,但最終還是逃不了「最終必須一戰的」命運。

 

 

日本軍政府內的主戰派堅持無論如何勢必一戰,而如果對東南亞的油田展開侵略,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勢必是最大阻礙,因此主動奇襲太平洋艦隊的駐紮地,珍珠港,將會使太平洋艦隊受到暫時的挫敗,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恢復元氣,而且初期的攻勢將能瓦解美國參戰的民心和士氣,有利於日本爭取戰爭時間,可以藉著這段時間強化太平洋上的防衛範圍和武力。即使不能阻止,也可以延緩美國最終獲得勝利的時間,雖然策劃奇襲珍珠港,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認為日本最終無法戰勝美國,但他卻認為日本可以在幾個月內的短期內取得戰爭優勢,並藉此逼迫美國承認日本目前的戰爭成果。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ero Ho 的頭像
    Aero Ho

    Aero的軍事咖啡館

    Aero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