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蘿西計畫」開始,就一直是愛米粒出版社的忠實讀者,每一本幾乎都會在發售單日或不久後在誠品購買,原因無他,就是編輯選書與紮實,充滿誠意的編輯功力與手法,充滿創意巧思的書籍裝禎設計,是國內其他出版社少見的。我一直認為編輯在這個紙本書充滿考驗的近未來年代,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如果說書籍內容本身是未經處理與烹調的食材,那麼編輯,包括出版社本身的文化就是廚師與餐廳的角色,而一間出版社總編兼編輯即是老闆間主廚,選擇書籍即是選擇食材,經過成本控制,預算和財務平衡,之後把書籍內容編輯成一本讓目標讀者看了會想買想讀的產品。同時也以優秀的方式回應了這個號稱紙本書危機的趨勢,電子書的出現不是危機,而是提醒出版人紙本書的最終產品型態,亦即一本紙本書應該是一個讓消費者想要收藏的產品,而不是用過即丟的廉價紙張縱合體。無疑地,愛米粒經過一年的運作,即使名氣與人氣,但已經出版了很多秀色可餐,讓讀者想反覆回味與收藏的好書,而「HQ事件的真相」即是愛米粒屆滿創業一週年送給讀者的最大週年慶禮物。
(Spoiler Warning)
以下會提到些許與劇情有關的梗概,請酌量閱讀
(台灣出版社愛米粒的封面)
HQ事件的真相(the truth of Harry Quebert Affair),其中文譯名HQ即是本書關鍵人物Harry Quebert,哈利‧柯伯特,至於他為什麼重要,為什麼本書已他為名本身即是一個待讀者在書中發掘的真相一部分。自打開書,閱讀幾頁後,即可發現作者在書中埋設了無數引人亟欲發掘的謎團與陰影區(引用書中的說法),如此說實在過於籠統與聽似繁複,但千萬別誤會,作者把故事整體裁減與固定在一個可以讓讀者專注與容易理出人物關係與事件的框架內,意思是本書看似像塊磚頭般又硬又厚,丟出去會殺傷無數讀者腦細胞,但實際上這故事卻非常迷你且小巧,敘事筆法流暢與乾脆,很容易就讓人一頁接著一頁讀下去,直到眼皮已經無比沈重,但拉開窗簾,卻發現天光已微亮。
(法國版的裝禎封面)
本故事的框架專注在描繪一個小鎮上的各色風情人物,藉由一件三十三年前發生的殺人事件作為開端,慢慢由現在到過去抽絲剝繭。小說的第一章已經告訴讀者整個故事的大綱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讀讀第一章,看看自己喜不喜歡這樣的格局,作者在第一章已經闡明這是一個由現在的人去探討過去的事的敘事方式,而有趣的是,敘事者也就是視點人物馬庫斯,本身在尋找過去真相的過程也可以構成另外一篇故事。
書中兩條劇情線,過去與現在,如果是過去的事件主題是「愛情」,那麼現在的事件主題則是「友情」,而主要故事地點都集中在一個位於美國新罕布夏州,名為歐若拉的小鎮上,集中而濃縮,那麼為什麼這本書這麼厚?其原因在於,作者把時間軸的節奏拉得相當慢,因此吊了很多讀者的胃口,急於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是作者高明的寫作策略使然。
(美國Penguin出版社的封面)
其實本書是一個以推理偵探為外殼,但真正是一個關於愛情與友情的動人故事。在敘事態度與風格上,看似硬派的外表,但其實非常容易入口,雖然馬庫斯是個相當理性而不苟幽默,態度認真的敘事者,但作者在他周邊穿插了非常多風趣而引人發笑的人物與對話,形成有趣的對比,為這段追查黑暗而糾結不堪的過去真相中,帶來不少溫暖與合宜的角色互動。
馬庫斯與本書關鍵人物哈利‧柯伯特的深刻友情,引發他堅持要為被因謀殺罪起訴的哈利澄清冤情,開始追查哈利與多年後屍體出土的年輕少女諾拉,甚至整個小鎮當年之間的關係與真相,而馬庫斯是位暢銷作家,而哈利在本書中也是一位地位崇高的文壇大師,因此他的追查行動帶動了許多人的關注。而讀者也可以在兩條故事線中讀到不斷重複的主題,關於「如何當個暢銷作家這件事」,回憶與舊識不斷不出現,馬庫斯在序章道出了暢銷書作家成名後會得到的關注,這個貫穿全書的主題早在序章已經昭告天下,讀者讀完後再閱讀前幾章應該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義大利Bompiani出版社的封面)
「HQ事件的真相」其實是個相當溫暖而激勵人心,但又讓人心碎的成長故事,迴異於它以謀殺案為主謀的陰暗色調,作者在書中放進非常多鼓勵年輕創作者的建議與鼓勵,並探討了成名的渴望與自身限制之間的內心角力,對年輕創作者來說,其實是個非常值得一看的故事,讀者會隨著敘事者馬庫斯的遭遇與心境的變化,體認到人類創作史上永恆上的掙扎,「表達自我」與「讓大眾買單」之間的糾結關係。
這本小說就像愛米粒出版社其他的小說一般,在看似嚴肅理性與憂鬱的外表下,其實真正訴說著真摯動人的愛的主題,不管是親情,友情或愛情,而且一貫保有特有的幽默感。這次採用黑色為基調裝禎設計,迴異於歐洲版的陽光小鎮封面,在台灣保守的出版市場,講究意境的封面常常會讓讀者以為這是本會讓他們昏睡的文學名著,推理小說風格的黑色與」沈睡的女孩」不知是否能夠吸引更多讀者因為好奇而翻閱,畢竟這是個讓人一翻開就難以停下來的迷人故事。
題外話,作者Joël Dicker是個在瑞士法語區出生的瑞士人,但他對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風土民情描寫得相當精準傳神,據說他的靈感是來自於他十歲時創辦的野外生活雜誌,甚是有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