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460817_1090501637643436_2485794527157398562_n  

波斯灣戰爭起源背景簡介:

伊拉克在經歷了1980~1988年與伊朗為爭奪邊界油而引發的八年兩伊戰爭後,雖然取得了一個名義上的勝利,卻也背負了驚人的戰爭債務(超過500億美元),加上1986~1988年的原油低迷不振,長期仰賴原油收益的伊拉克國內財政陷入極端的惡化。但是世界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卻始終不答應伊拉克對於提高原油價格的要求。在此同時,科威特卻又無視於OPEC的產油配額限制,大量增產國產,導致國際原油價格暴跌,更是引來了伊拉克的憎恨。

至於伊拉克國內因為財政極度短少,加上因為和伊朗的和談條約遲遲沒有簽訂,隨時可能有再次爆發戰事的危機,使得伊拉克遲遲無法在短時間內裁掉在兩伊戰爭期間大量擴編的軍隊,以減少國防支出。這時候的伊拉克,手上握著約100萬的軍隊規模,遠遠超過一般時期維持的軍隊數量。於是海珊決定拿這一批兵力當做威脅恐嚇鄰近國家的工具,對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等陸續提出外交和經濟威脅。

第一步,就是要周邊產油國家把兩伊戰爭時期欠下的戰爭債務一筆勾消,伊拉克擺出強硬,不惜開戰的兇狠外交姿態,很多周邊國家果然乖乖聽話,其中以沙烏地阿拉伯把戰時借貸給伊拉克的鉅額戰爭債改為贈與,而阿拉伯半島的其他有錢的波斯灣君主國看見老大哥已經向伊拉克示弱,於是也紛紛效法把戰爭債務改為贈與,海珊眼見威脅恐嚇的手法奏效,野心變得更大。

從副總統升格為總統的伊拉克獨裁者海珊,以狠毒又殘酷的特務方式治國,一坐上總統位置後就馬上動手肅清國內所有政敵,以及境內包括庫德族在內的少數民族,以及所有潛在的反對派,以鞏固自己在伊拉克政壇上絕對的統治地位。在對外方面,他以伊朗為假想敵,積極增強國立,趁伊朗爆發基本教義派革命後,伊拉克馬上揮軍伊朗,企圖奪回之前有邊界領土紛爭的胡齊斯坦省的油田,這就是兩伊戰爭的最根本原因。

同樣宣稱擁有胡齊斯坦省主權還有伊拉克的鄰居科威特,若是伊拉克能夠中佔領此處龐大的油源,並佔領科威特,就等於掌握了中東大半的油田,足以和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阿拉伯半島競逐波斯灣,亦可說是整個中東的盟主寶座,假設海珊的野心成真,到時候連以色列都不得不活在伊拉克的陰影底下,而伊拉克取代沙烏地阿拉伯成為波斯灣盟主,美國為首的北約就不得不對伊拉克低頭,撤銷經濟制裁,並建立長期國際關係,這就是海珊在打的如意算盤。

但問題是,科威特一直都不理會海珊的威脅,自1961年科威特獨立以來,就因為邊界的魯邁拉油田歸屬問題與伊拉克爭執不下,而且科威特背後的老大是北約各盟國,其國防和經濟命脈自獨立以來都是由北約和美國提供直接支持保護,因此在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和伊朗除了兩邊打得不可開交之外,科威特更是得到美國的庇護,得以直接置身事外。所以,1990年,伊拉克再度要求科威特讓步時,科威特覺得這不過又是一次放羊孩子的虛張傷勢。

可是,這時的伊拉克已經不再是過去的伊拉克,這時的伊拉克配置整個中東最強大的陸軍,配置長程飛彈和化學武器,能夠進行大規模戰爭,而海珊則是認為能夠靠著這些武力威脅一舉解決所有外交紛爭。

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對立終於表面化,即使阿拉伯各國想要居中調停也發覺情勢已經失控,緊張局勢不斷升高,就在這時,海珊忽然召見美國駐伊拉克大使,希望美國不要介入伊拉克與科威特的紛爭。

美國大使當時的回應是,美國不會介入中東國家的國內事務,但是希望以非軍事的手段解決,海珊把這個回應當作美國這個不介入的保證。

1990年8月2日凌晨2點,集結在科威特邊境的伊拉克軍,包含7個師在內的10萬兵力,戰車350輛,軍機40架,突然入侵科威特,越過邊界9個小時後就壓制首都。到了傍晚,伊拉克軍已經整個佔領包含油田在內的科威特全國。

美國當然早已掌握伊拉克軍在邊界異常大量集結的情報,但,有鑑於大規模進攻所需的彈藥和補給尚未完全集結,因此CIA並不認為伊拉克軍會突然揮軍,戰車部隊進擊時所需補給自動化單位並未完備,單就軍事常識而言,伊拉克軍尚不可能做出掠奪領土這種明目張膽,違背冷戰後國際常識的軍事行為。

可是1990年8月1日的最新衛星照片顯示,伊拉克軍以共和衛隊的3個精銳師為主的地面部隊和80架直升機,已經擺出入侵科威特的陣形,總算瞭解到勢態嚴重性的CIA趕緊向當時的美國總統老布希提出伊拉克有可能發動軍事侵略的嚴重警告,但由於冷戰後對於軍事衝突的應變機制降低,因此沒能在第一時間提出有效的應對方案,於是讓伊拉克軍就這樣順利佔領了科威特。

但其實發動侵略的伊拉克軍實際上並不如預期中的強大,伊拉克軍因為財政窘困的原因,實際上整支軍隊大多處於彈藥不足的情形,加上沒有能力引進現代化的自動化補給系統,因此前鋒部隊不如想像中有突破力,如同CIA在戰爭後釋出的戰史資料,真正配備足額的彈藥與燃料的部隊,只有共和衛隊的2個戰車連,共24台蘇聯製的T-72,其他部隊只攜帶最少限度的補給物資,而這兩個戰車連就當成箭頭,沿著邊界的公路往南進軍。

而其實科威特當時是保有陸軍1萬6千人,海軍空軍還有5千人的兵力,但因為遭受奇襲,陷入混亂來不及反應,因此無法阻擋入侵的伊拉克部隊,科威特王室趕緊匆忙駕車逃離邊界,但因為伊拉克軍的機械化程度不足,不足以在佔領後收緊國境防衛,因此讓王室順利逃抵沙烏地阿拉伯,沒有抓到王室,對伊拉克軍是一大失誤,等於少了一項在佔領後與國際談判的籌碼。

但是在彈藥和機械化部隊,燃料不足的狀況,靠著壓倒性的兵力在一天內迅速佔領整個國家,等於完全兵不血刃拿下了一個國家的領土。

這場侵略戰爭和任何意識對立都無關,單純就是因為利益而侵略他國領土,一舉擊毀了冷戰後的左派知識大行其道的局面,當時歐洲普遍洋溢著以後不再有民族國家和國家衝突之間的對立,以後是國際合作取代實質競爭的時代,世界主義,無國界理論就是那個時候開始從歐洲散佈到世界各地。

但這場戰爭完全打了這些左派的理論基礎一巴掌,因此很有趣的是,在歐洲反美國體制的左派運動和政黨,並沒有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這件事責難海珊,或是發動類似在之後2003~2004年的自由伊拉克戰爭中反對美國的的示威抗議,更沒有之前反對越戰的大規模反政府暴動。反倒是,在多國聯軍動武之前,就發動示威反對多國聯軍以軍事手段制裁伊拉克,並且在美國的各大報紙上大肆刊登反戰廣告,有些派系甚至毫不質疑伊拉克出兵的舉動,甚至刻意合理化,護航海珊的入侵行為,把伊拉克侵略科威特的理由藉由扭曲的政治,歷史,文化,經濟觀點加以正當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ero Ho 的頭像
    Aero Ho

    Aero的軍事咖啡館

    Aero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